把地图摊开,华北平原的褶皱里藏着一个小村 —— 西柏坡。七十多年前,电报嘀嗒声从这里飞向全国,三大战役的指令在油灯下诞生;今天,一辆辆大巴把基层党组织成员带到村口,车门一开,扑面而来的不是口号,而是带着麦香的空气。有人低声问:“当年指挥千军万马的电台,真的只有一张木桌?” 讲解员没急着回答,只把大家领到旧址前双融优配,让沉默的砖瓦先开口。
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双融优配
培训手册写得极简:上午旧址参观,下午分组研讨。看似平淡,却把 “学” 与 “思” 切成两段,中间留一道缝隙,让问题自己长出来。一位支部书记在电报房门口停住脚步,盯着那台老式发报机,忽然冒出一句:“我们现在的通知层层转发,效率比它还慢?” 没人接话,但这句话像一粒石子,投进下午的研讨里,激起一圈圈涟漪。
研讨室设在老乡家的土炕上,炕桌就是会议桌。主持人只抛出一个议题:“如果当年的‘赶考’在今天交卷,我们会不会及格?” 没有 PPT,没有发言顺序,谁先开口谁点火。话题从 “文件旅行” 扯到 “群众跑腿”,从 “表格大战” 扯到 “指尖负担”,越聊越像自我解剖。记录员悄悄数了数,两小时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 “我们自己”。
展开剩余62%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
傍晚,全体走到柏坡湖边,看夕阳把水面染成铜镜。带队领导没有总结,只让大家写一张明信片寄给三个月后的自己:写一条最想改掉的毛病,写一件必须办成的小事。明信片统一收走,锁进铁皮箱,钥匙扔进湖心。有人笑:“这算仪式还是压力?” 旁边人答:“都算,反正三个月后得兑现。”
夜里十点,村口路灯熄灭,手机信号也弱,大家围坐在打谷场,听党史专家用方言讲 “两个务必”。专家不讲宏大叙事,专挑柴米油盐:干部进城后,怎样拒绝老乡送的一筐鸡蛋;会议间隙,怎样把剩饭倒进锅里热一热再端给警卫员。故事讲完,专家补一句:“纪律不是墙,是路,让人知道该往哪儿走。” 打谷场静得能听见蟋蟀声。
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
第二天清晨,大巴返程前,有人发现车轮旁多了一张旧报纸,上面印着 1949 年 3 月的一段社论:“我们决不当李自成。” 报纸被风掀起一角,像提醒,也像告别。车开出村口,后视镜里,西柏坡渐渐缩成一粒红点,而车厢里,讨论还在继续:回去后,把支部会议搬到田间地头,把意见箱挂在村口老槐树下,把 “赶考” 变成每月一次的现场测验。
回到单位,三个月期限一到,铁皮箱被捞上岸,明信片发回本人手里。有人兑现了 “砍掉一半微信群”,有人兑现了 “跑一次腿代替群众跑十趟”。兑现不了的,自己站到支部大会上说明原因,现场投票决定 “延期” 还是 “返工”。这套做法后来被总结成一句话:“学思用贯通,知信行统一”,但更多人记住的是土炕上的那句 “我们自己”。
西柏坡的红色课堂没有围墙,只有一条来回的路。去时带着问题,回时带着答案,而答案在路上继续生长。就像村口那棵老槐树,年年落叶,年年抽新芽。
支持原创双融优配,本文转自【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官网http://www.xbpjygov.cn】,要了解详细信息,可自行访问官网!
发布于:河北省北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