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人们,咱琢磨琢磨啊:为啥一进中国老百姓的厨房,准能听见 “滋啦滋啦” 的声响?绿油油的青菜、香喷喷的肉丝倒进热锅,三五下翻炒就端上桌,又快又香;可一到欧美那边九融配资,人家更爱蹲在灶台边慢悠悠炖锅汤,或是把肉塞进烤箱烤半天,等菜出锅得耐着性子等。这做饭的差别,可不是 “手艺不同” 那么简单,里头藏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过日子智慧,还有各地的水土人情呢!今儿个咱就用唠嗑的劲儿,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。
一、咱中国爱炒菜,根儿在老祖宗 “省柴火” 的算计里
要说咱中国人为啥把 “炒菜” 玩得这么溜,得往回倒腾几百年,从宋代那会儿说起。老辈人常说 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,柴排在头一位 —— 在宋朝,柴火可不是随便烧的,尤其对普通老百姓来说,那简直金贵得跟粮食似的。你想啊,那会儿没有天然气、电磁炉,做饭全靠烧柴禾,上山砍一捆柴得费大半天劲,要是炖个菜慢火熬上一两个钟头,柴烧完了菜还没熟,那全家就得饿肚子!
展开剩余85%咱老祖宗多聪明啊,琢磨来琢磨去,就发明了 “大火快炒” 这法子:铁锅烧得滚烫,倒油、下葱姜蒜爆香,再把切好的菜一股脑倒进去,手里的锅铲 “哗哗” 翻几下,三五分钟菜就熟了,既省柴火又省时间,还能保住菜的新鲜劲儿。我查过点烹饪史的资料,宋代那会儿确实开始普及薄壁铁锅 —— 那锅底薄、受热快,炒起菜来 “唰唰” 的,比以前的厚底锅利索多了。到了南宋,南方雨水多,青菜长得旺,菠菜、油菜、小白菜一茬接一茬,快炒能留住蔬菜的水灵劲儿,炒出来碧绿脆生,比炖得烂糊糊的看着就有食欲,慢慢就成了南方人家的家常做法。
你再看咱炒菜用的锅,那造型也藏着门道 —— 浅底、斜沿,跟个小喇叭似的。油烧热了,不管是肉片还是青菜,倒进锅里 “刺啦” 一响,手腕轻轻一颠,食材就在锅里翻跟头,受热匀乎还不容易糊,鲜味全锁在菜里。这炒锅可不是凭空造的,是从古代的青铜炊具慢慢改过来的,到了宋元时期,铁锅才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。现在你去农村看看,不少人家还在用土灶配大铁锅,老太太往灶里添一把柴,铁锅 “嗡” 地一下就热了,倒油、下菜,那香味儿顺着烟囱飘出半条街,闻着就让人流口水!
除了省柴火,炒菜还特符合咱中国人 “物尽其用” 的过日子哲学。以前老百姓日子不宽裕,菜量不多,切得碎碎的快炒,看着盘子里满满当当的;就算是边角料的肉、剩菜,倒锅里一炒,又是一顿可口的饭。明朝以后,城镇里的街市越来越热闹,不少小贩挑着担子卖 “热炒”—— 现点现炒,几文钱就能买一盘,赶路的、做工的买上一份就着馒头吃,方便又顶饿。久而久之,“炒菜” 就成了咱中国人的饮食基因,传到现在,不管是大城市的餐馆还是农村的灶台,没了那 “滋啦” 声,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。
二、欧美爱炖烤九融配资,是 “不缺柴、多吃肉” 的日子养出来的
反观欧美那边,人家做饭咋就爱慢悠悠炖着、烤着呢?这也得从老底子说起 —— 人家不缺柴火啊!欧洲到处都是大片的森林,中世纪的时候,老百姓上山砍木头跟咱去菜市场买菜似的方便,烧起来一点不心疼。既然柴不金贵,那炖个肉、熬个汤就不用着急,慢火咕嘟三四个钟头,屋里暖烘烘的,肉香飘得满屋子都是,寒冬腊月里吃这么一锅,浑身都舒坦,多惬意!
再说说人家的饮食习惯 —— 欧美祖上不少是游牧、打猎的,饭桌上肉蛋奶占大头,蔬菜反倒成了 “配角”。你想啊,大块的牛肉、羊肉,要是跟咱似的快炒,根本嚼不动,只能用慢火炖,炖到酥烂入味,连老人小孩都能吃。就说英国的 “炖牛肉”、法国的 “红酒炖牛腩”,还有美国的 “炖豆子配熏肉”,全是靠文火慢慢煨出来的。有资料说,19 世纪以前,欧美普通人家的饭桌上,蔬菜连三成占比都不到,要么煮成泥,要么切碎了扔进肉汤里一起炖,哪用得着费劲切丝切片快炒啊?
人家的锅具也跟咱不一样,走的是 “敦实厚重” 路线。中世纪欧洲人爱用厚底的陶罐、铁锅,导热慢但保温好,正好适合慢炖。后来工业革命发明了烤箱,烤面包、焗土豆、烤火鸡就更方便了 —— 把食材抹上调料塞进烤箱,定好时间就能等着吃,不用守在灶台边颠勺,多省事儿!你去看欧美老式农庄的复原展览,大烤炉准是厨房的 “C 位”,比锅灶还显眼;就算是现在的家庭厨房,烤箱也是标配,炒锅里外反而用得少。
还有气候的原因也不能忽略。欧美不少地方冬天冷得邪乎,尤其是北欧、北美,冬天西北风跟小刀子似的刮,屋里要是炖着一锅汤、烤着一整只鸡,热气裹在厨房里,屋里都能暖和不少。就说法国的 “普罗旺斯杂烩”,把茄子、番茄、洋葱切大块,加橄榄油慢慢炖,炖得软烂入味,配着刚烤好的面包吃,一口下去从嘴暖到肚子里。要是照咱这么大火爆炒,菜刚出锅挺烫嘴,可屋里没那么多热气捂着,没扒拉两口就凉透了,多可惜!剑桥大学有研究饮食文化的学者就说过,欧洲的炖菜传统,跟中世纪的寒冷气候、充足燃料、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,那是绑在一块儿的。
三、不止是做饭,更是过日子的 “节奏” 不一样
其实啊,中外做饭的差别,还藏着过日子的节奏。咱中国自古是农耕社会,老百姓守着田地过日子,忙起来的时候脚不沾地 —— 春天播种、夏天除草、秋天收割,哪有功夫守在灶台边炖菜?大火快炒三五分钟搞定一餐,吃完了还能赶紧下地干活,多利索!尤其是江南水乡,地块小、菜蔬长得快,今天摘的青菜、明天采的豆角,现摘现炒才够鲜,要是炖半天,那股水灵劲儿全没了。
可欧美那边呢,以前不管是贵族还是普通农户,生活节奏都慢得多。贵族家里有仆人做饭,守着炖锅唠着嗑,有的是时间;农户冬天不用下地,坐在屋里炖着肉、烤着面包,正好打发时间。就算到了工业革命以后,日子变快了,可老习惯改不了 —— 超市里卖的半成品、冷冻食品,不少也是炖烤类的,回家加热就能吃,不用费劲炒菜。我认识个美国朋友,说他从小家里就没买过咱这样的炒锅,厨房只有煎锅和炖锅,最多煎个鸡蛋、炖个汤,炒土豆丝都得用煎锅慢慢扒拉,炒出来要么软塌塌,要么糊锅底。
现在全球化了,欧美街头的中餐馆遍地都是,宫保鸡丁、鱼香肉丝也成了老外熟悉的菜,但人家家里做饭还是老传统。前阵子刷到个德国网友的视频,说他照着中国菜谱学炒土豆丝,先买了个炒锅,结果要么火太小炒不香,要么火太大炒糊了,土豆丝要么切成薯条粗细,要么碎成土豆丁,最后气得把炒锅扔一边,买了个空气炸锅炸土豆块吃。他还在视频里吐槽:“中国炒菜看着简单,手腕颠勺的劲儿、火候的大小,根本学不会!” 可不是嘛,咱炒菜的学问大着呢 —— 火候要 “文武之道”,颠勺要 “轻重得当”,调料要 “先后有序”,这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本事,不是随便学就能会的。
四、不管快炒还是慢炖,藏的都是家里的温情
说来说去,不管是咱中国厨房的 “滋啦” 声,还是欧美家里的炖锅、烤箱,里头藏的都是一样的温情。你想啊,咱中国孩子放学回家,一进楼道就闻见家里炒青菜的香味、葱花爆锅的香味,立马就觉得心里踏实 —— 那是 “家的味道”;欧美孩子盼着感恩节、圣诞节,全家围着烤箱等火鸡出炉,切一块蘸着酱汁吃,那也是 “家的味道”。
有人说 “快炒比慢炖高级”,有人说 “慢炖比快炒健康”,其实都没道理。快炒能留住蔬菜里的维生素,吃着清爽脆嫩;慢炖能把肉的营养炖进汤里,更容易消化吸收,各有各的好。就像咱中国人爱吃炒菜,也爱炖个排骨汤、熬个小米粥;欧美人爱吃炖烤,也爱点份中式炒饭当快餐。饮食这东西,从来没有 “最好”,只有 “最适合”—— 适合当地的水土、适合家里的日子、适合每个人的口味,那就是最好的。
现在不少年轻人厨房也用上了烤箱、空气炸锅,偶尔烤个鸡翅、焗个意面;欧美也有越来越多人学做中式炒菜,买个炒锅练颠勺。可不管怎么变,咱中国厨房的 “滋啦” 声永远不会少 —— 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烟火气,是家家户户过日子的热闹劲儿,是一闻到就觉得 “心安” 的家的味道。
说到底啊,做饭的法子没有高低,百样炊烟百样滋味儿,才是这世界有意思的地方。不管是大火快炒的鲜香,还是慢炖细烤的醇厚,只要锅里炖的、灶上炒的九融配资,是给家人吃的饭,那就是最香的味道。您说,是不是这个理儿?
发布于:江西省北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